前沿关注

首页前沿关注内容

【聚焦北奥院】 2024国际奥林匹克教育发展论坛(专家视点一)

报告题目:2008北京奥运会和2022北京冬奥会的社会与教育遗产

报告人: 拉兹洛·瓦伊达教授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高级专家


图片1_副本.png


报告嘉宾简介: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特聘教授、高级专家,国际台克球联合会(FITEQ)秘书长、北京市长城友谊奖获得者。研究方向为体育外交、体育赛事组织、奥林匹克运动、国际体育组织等。深度参与北京2008夏奥会和2022冬奥会,拥有丰富的大型国际赛事组织及体育外交工作的经验,曾任悉尼、雅典、北京、东京夏奥会及温哥华、平昌、南青青奥会、北京冬奥会等国际关系及对外联络高级专家。

报告内容摘要:拉兹洛教授通过分析2008年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遗产,强调了北京在全球舞台上的核心作用,这一作用跨越体育、社会动态、政治和经济等多个领域。北京作为唯一一座既举办过夏季奥运会又举办过冬季奥运会的城市,其独特地位彰显了超越体育领域的深远长期遗产,其中包括基础设施的显著改善和深远的社会影响。2008年和2022年的奥运会极大地提升了中国的民族自豪感,成为重新定义志愿服务和社会凝聚力的重要时刻,让人联想到在温哥华、伦敦和巴黎奥运会期间类似的团结效应。

拉兹洛教授深入探讨了北京奥运会的影响,着重阐述了奥运会在社会、政治和经济领域留下的遗产。以2008年北京奥运会为例,拉兹洛教授认为中国在全球舞台上的惊艳亮相,展示了中国的政治和经济实力,并显著提升了其国际地位。同时,此次奥运会在激发民族自豪感以及带来长期效益(如基础设施和体育设施的改善)方面的作用也是巨大的。通过将北京奥运会与温哥华、伦敦和巴黎奥运会进行比较,拉兹洛教授认为,2022年北京冬奥会进一步证实了中国在国际政治和外交领域的影响力。

接着,他回忆了自己参与2008年北京奥运会和2022年冬奥会的个人自豪感,深入探讨了奥林匹克运动会的持久影响力,特别聚焦于北京在城市规划、环境可持续性以及体育场馆、交通网络和智慧城市发展等基础设施改善方面留下的深刻印象,尤其关注了北京2022年冬奥会后的可持续性发展,并强调这些盛事如何展示了中国在世界政治、经济和外交版图上的崛起,同时激发了深厚的民族自豪感和团结精神。

另外,他认为北京的两届奥运会上展现出的卓越的志愿服务精神是极其可贵的教育遗产。起初,人们对2008年奥运会的志愿者供应表示担忧,但志愿服务方面的显著进步促使2022年冬奥会的志愿者响应异常热烈,凸显了志愿服务对社会的广泛益处。

最后,他强调了奥运会的人才遗产,这些人才分布于各行各业,他们熟知国际赛事的管理,并具有奥林匹克价值观,中国在未来需要用好这些人才资源,他们必将增强社会的包容性,并且产生超越体育领域的持久影响。


报告题目:北京奥林匹克教育模式与“双奥”教育遗产的可持续开发

报告人: 李树旺教授 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


图片2.png


报告嘉宾简介:中国人民大学体育部主任,教授。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博士。兼任中国人民大学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院研究员、国家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首都发展与战略研究院研究员、人文北京研究基地研究员、中国人民大学人文奥运研究中心执行主任、体育科学学会体育社会学分会理事。研究领域为体育社会学理论、体育文化与管理、奥林匹克研究。

报告内容摘要:李树旺教授强调了奥林匹克教育在国际奥林匹克运动中的核心价值和重要性,指出不同举办城市根据自身文化特色对奥林匹克教育的实践与创新。从1894年国际奥委会成立之初,教育的价值即被作为奥林匹克主义的首要政策讨论,历届奥运会通过多种方式展示了对教育价值的认同,包括教育计划、教师手册和文化活动等。强调了教育传承模式的多样性,根据不同国家的发展水平和管理体制,形成了经济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两种不同的教育传承模式。以北京奥运会为例,展示了中国特色的奥林匹克教育模式,包括政府主导的开放性组织体系、可持续性以及人文奥运理念等。最终强调了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重要性,并探讨了青少年参与奥林匹克教育的途径。

李教授接着介绍了冬奥会对于冰雪运动推广的实际效应。中国人民大学针对冰雪运动参与度进行了三次普查和京津冀地区运动状况调查,揭示了冬奥对社会参与度的提升效应。数据显示,不关注冰雪运动的人逐渐减少,而经常关注和到场观赛的人数增加。交通便捷性提高,社会组织活动增多,表明冰雪运动的普及度和参与度在上升。尽管疫情对参与率有所影响,但整体趋势仍向上。强调了加强冰雪运动教育和推广的必要性,特别是在缺乏冰雪资源的地区。同时,家庭与学校在推广冰雪运动中起到了积极作用,学生的喜好逐年增加,反映了冰雪运动教育的效果显著。

另一方面,李教授讨论了教育遗产存在的不足,包括冬奥与夏奥遗产规划不统筹,双奥遗产概念界定不清,品牌效应未被充分开发,北京奥林匹克教育遗产的推广局限于北京区域,与周边及其他地区差距较大,呈现局限性与广泛性之间的错位,建议从全国视角增强遗产塑造,改善档案保存管理。最后,李教授以双奥遗产为基础,提出实施可持续发展策略,重视奥林匹克教育的价值,确立治理主体,深入跨文化交流,以及加强法规建设保护教育遗产的策略,建议教育遗产的开发应遵循开放性原则,吸纳多方参与,促进国际交流,以实现教育遗产的可持续开发。


报告题目: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研究

报告人:茹秀英教授  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


图片3.png


报告嘉宾简介:首都体育学院(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全国优秀教师、北京市基础教育成果奖特等奖、俄罗斯国际奥林匹克大学聘为客座教授,主讲硕士课程《北京双奥遗产》。发表论文40余篇,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出版专著4部、双语教材2部、《中小学奥林匹克读本》4本。

报告内容摘要:茹秀英教授提出北京“双奥”留给中国和国际奥林匹克运动最宝贵且可持续的遗产应当是教育,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为国际奥林匹克运动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并从奥林匹克运动的本质以及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贡献两方面进行了详细论述。

茹教授认为,奥林匹克运动自1894年创立以来,在本质上就是基于教育的逻辑而构建的。奥林匹克运动最初的目标是推动体育所依赖的身体素质和道德品质,通过体育运动教育年轻人,增进相互之间的理解和友谊,从而帮助建设一个更美好、更和平的世界,在全世界传播奥林匹克原则,从而营造国际友好氛围。奥林匹克教育一词最早出现于1970年代,中国的任海教授将奥林匹克教育定义为“以青年为主要目标群体,通过体育运动传播奥林匹克价值观的教育活动”。

茹教授详细分析了中国奥林匹克教育各阶段的特征,1990年代人们开始关注奥林匹克教育,1993年第一本面向大学生的教科书《奥林匹克运动》出版;2008年奥运会周期开始建立奥林匹克教育示范学校和“同心结”学校;2014年南京青奥会周期继承了2008年的优秀做法;2022年冬奥会周期,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已经发展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开创了冰雪运动示范校等优秀做法。

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对国际奥林匹克运动的贡献包括推广奥林匹克知识和价值观、研究和竞赛,以及建立奥林匹克教育博物馆和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等。茹教授认为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促使奥林匹克知识和价值得到极大的学习和研究,并以首都体育学院为例,分析了体育院校如何在奥林匹克教育领域持续深耕;茹教授还以石景山电厂路小学为例,阐释了2022年冬奥会周期奥林匹克教育在中国青少年中的推广,前所未有地弘扬了冰雪运动和奥林匹克价值观,充分实现了奥林匹克运动的使命。

茹教授认为,如果没有奥林匹克教育,奥林匹克运动的真正意义就无法在全球范围内得到恰当传播。中国通过奥林匹克原则和价值观与中国教育相结合来推广奥林匹克教育,涉及将奥林匹克教育纳入课程、向其他学校和社区传播经验,以及组织与奥林匹克教育相关的研发项目等活动。最后,茹教授认为中国的奥林匹克教育由于伴随着奥运会的筹备和举办而不断发展,不可避免地存在阶段性等缺点,如何确保其可持续发展,不仅需要治理各方的联动,还需要大学和中小学之间持续的坚持和探索。


【来稿:北京国际奥林匹克学院办公室/石伟东    审核:苏如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