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媒首体

首页传媒首体内容

[新京报]武与舞融合,首都体育学院创排剧目让世界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象形拳、少林棍、猴拳、战场厮杀……首都体育学院师生将中华武术与中国舞蹈融合,创排演绎了武术舞台剧《华夏情·功夫梦·筑和平》,在4月20日国际中文日当天上线,通过教育部中外语言交流合作中心、中文联盟等官方平台全球同步发布。

4月21日,首都体育学院武术与表演学院汉语国际推广武术培训与研究基地专职教师邱丽玲接受记者采访对该剧进行了详细解读,并介绍了剧目创作过程。

用大型武术舞台剧呈现中华武术多样形式

今年“国际中文日”活动的主题是“中文:增进文明对话”。围绕这一主题,首都体育学院师生创排演绎了大型武术舞台剧《华夏情·功夫梦·筑和平》。

“剧目讲述中华武术的起源与流变,共有五幕,分别是武之源、武之搏、武之秀、武之流和武之梦。” 邱丽玲介绍,其中,武之源通过“祈福”“狩猎”“收获”“传承”4个部分,建构武术从人与兽斗的自我防卫本能,转向仿生拟态象形拳的天人合一身体观。武之搏呈现了军事武技的运筹帷幄、调兵遣将、短兵相接,烘托人们对和平的向往。武之秀表现了武术作为仪式性武舞的身体教化功能,充分表现洒脱柔美的风格。武之流表现了少林、武当、崆峒等典型器械拳种技术风格和武林门派制度精神,还有“点到为止”“技近乎道”武德武礼,展示武术流派的大繁荣。武之梦则通过武术的历时性流变与穿越,突出太极拳等优秀传统武术促进人类身心康泰,助力构建人类卫生健康共同体的梦想。

邱丽玲介绍,全剧呈现了中华武术的多样形式,除了对练,还有表演形式的武术,如剑舞、力舞、干戚舞,以及不同流派的武术和现代竞技武术中的拳术和器械。

老师原创编曲,演员全部为学生

“武剧编创的过程中最大的困难是如何把中国武术博大精深的内涵通过武术和舞蹈的身体语言讲明白,同时能突出中国文化对于止戈为武、于人思想处建构和记者了解到,该剧演员一共85人,演员全部都是学生、学校老师担任艺术指导,音乐也是该校老师原创编曲,大部分学生兼2个剧幕。

“都是学生和老师在正常的学习和工作之余利用休息时间排练的结果。” 邱丽玲说,为了协调大家的时间,学生们前期主要是分剧幕分年级学习与练习,中期分阶段合练,后期集中联排,最后呈现在观众面前。通过该剧,希望可以让全球中文学习者和使用者在云端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不同文明的对话与互鉴。

中文是联合国六种国际官方语言文字之一。2010年,为了庆贺多种语言文字的使用和文化多样性,并促进阿拉伯文、中文、英文、法文、俄文和西班牙文六种官方语言在联合国的平等使用,联合国新闻部(现全球传播部)宣布启动联合国语言日。其中“中文日”定在中国农历二十四节气的谷雨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中华文字始祖”仓颉造字的贡献。

平的理解传达清楚。” 邱丽玲说,师生们在一起多次研讨打磨才最终确定用“武舞融合”的方式,通过武术和舞蹈的身体语言,讲述中国武术产生发展的历程。


原文链接:https://m.bjnews.com.cn/detail/1682083490168841.html